2005-07-09
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對外引資已經有近20年的歷史了。從最初整車企業為達到國產化要求到處“請客上門”,到現在外資零部件企業大舉進駐中國,進而引發業界對零部件將被外資“全盤控制”的擔憂,形勢已經發生了巨變。
輸掉的80年代
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蘊藏著巨大潛力,由此引發的外資主導下零部件行業新一輪投資熱潮正在風起云涌。
已經在中國落地生根的外資零部件企業紛紛追加投資,博世、德爾福、曼格納和法雷奧等正在全國各地開設更多的工廠。5月份,汽車內飾供應商西班牙安通林集團在上海投資500萬歐元設立工廠;6月初,歐姆龍投資16億日元在廣州設立歐姆龍廣州汽車電子有限公司。時代嘉道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錦泉說:“我們正在給一些外資汽車零配件廠商做咨詢,最近這方面的業務明顯在增加。”
據統計,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應商中至少有70%以上都在中國開展業務,在華進行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外商獨資或合資的企業達到近1200家。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為配合上海大眾搞國產化配套,我們對各個地方進行調研,發現當時北京的汽車零部件工業基礎要比上海好;可是現在看看北京的汽車零部件工業,基本上都被韓國企業壟斷了。”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商務部汽車產業損害預警專家陳光祖感嘆道。
“當初國內搞車用儀表的企業規模還比較大,但是到現在不是被收購就是與人合資了,蓄電池整個行業陣地幾近淪陷;齒輪廠也在大批倒閉。原本可以借助桑塔納國產化配套工程達到國際水平的一批零部件企業,現在只剩下三分之一左右;如果不進行合資的話,恐怕連20%的存活率都沒有。”陳光祖對此表示痛心。
“由于當時只強調‘區域性國產化’,結果只有上海的零部件產業有所發展。”陳光祖說,其后果是,國內零部件企業的獨立性差,難成規模,進而讓外資趁虛而入。“如果當初借助上海大眾國產化配套東風,國內一些零部件企業想發展成為一級配套商也不是沒有機會。”
在這方面其實有史可鑒:戰后日本提出機械行業的“振興計劃”,在汽車產業內,只對實力排在前三名的企業提供資金和政策援助;韓國政府也是通過對發展汽車及其零部件行業進行統一計劃,著力培養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再向下延伸。
90年代的“打工族”
“開始只是大零部件廠商應主機廠的要求不得不來中國投資,現在有利可圖小企業也過來淘金了。”陳光祖說,全球范圍內有實力的一級供應商是屈指可數的十幾家,給整車廠配套的一級供應商基本上都被外資零部件商壟斷了。隨著國外二三級零部件廠商在中國投資設廠,原本作為二三級供應商的中國企業被擠壓為更低一級配套商的危險越來越大。“因為從國際上看,汽車供應鏈具有比較穩定的裙帶關系,之所以先行的一級配套商之前會找國內企業配套,是因為他們原有的供應商還沒有開到中國。”
“在產業鏈中的地位越來越低級,原來的供應商將淪落為單純的制造商。”陳光祖認為,供應商與制造商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具有獨立性和核心競爭力,而后者則是單純出賣勞力的“打工族”,低層次的競爭還會讓中國企業一不小心就變成“短工”。
雖然在零部件行業長長的供應鏈中仍少不了中國企業的參與,但是其中能獲取的利潤已大大降低。2002年,美國德爾福、日本電裝和德國博世三家企業在中國的銷售收入已占到中國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銷售總額的14%,而當時他們在華的獨資、合資企業數尚不足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總數的1%。
輪胎行業尤為典型。國內大大小小300多家企業中,只有法國米其林、美國固特異、日本普利斯通以及新加坡佳通等幾家國外品牌被消費者所認知,但就這幾家輪胎企業卻幾乎壟斷了國內乘用車生產企業的OEM供貨。
米其林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祖杰概括他的“中國攻略”就是:“絕對控股,技術轉讓。”從1995年進入中國到現在短短10年時間,米其林通過對合資公司的絕對控股,以技術換取上游橡膠供應商的穩定供貨、為零售終端提供技術支持等策略,在中國輪胎行業樹立了極具競爭力攻防體系,雄踞國內輪胎市場。
原柯達大中華區副總裁、現任固特異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經理曾新生則隱諱地表示:“雖然目 前國內有300多家輪胎企業,但是我認為輪胎行業與影像業有著驚人的相似性,今天國內的影像業格局就是明天輪胎行業的寫照。”而現在的影像業只剩下柯達、富士等少數“寡頭”在滋潤地活著。
消失的地平線
“中國需要發展自己的本土汽車產業,依靠整車企業的自主開發可以培育一套屬于自己的零部件配套體系,給國內零部件企業帶來機會。”汽車分析師陳文凱表示。
“但是中國零部件行業的主要問題是創新不足,而背后隱藏著的更大問題是體制問題。”陳光祖舉了一個例子:當韓國在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上取得突破時,中國的一位生物學家表示:“我們的研究實力和水平并不比他們差,但是因為我們的研究只是研究,沒能和醫療機構很好結合,所以耽誤了。”
河南洛陽三明實業有限公司在去年年初攻克了轎車用無級變速器技術難題后,在國內引起轟動。但是他們也面臨著類似中國干細胞研究的問題:雖然這項科研被列入國家科研項目,但是無法向企業推廣。“如果在3年內不能落實‘研究’與‘發展’(R&D)的結合,這項技術又將會落后于他人。”陳光祖表示,這種R&D分開的體制問題不轉變,中國的零部件行業必將是命途多厄。
零部件行業會不會步整車市場的后塵、被外資“全盤掌控”,針對業界的這種擔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零部件部長閻建來表示,不能簡單地同意或者否定這種觀點,但是這的確是對產業發展的某種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