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5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長春車展上,如果說整車理所應當地成為了主角,那么汽車零部件行業可以說是本次車展搶奪輿論視線的一匹黑馬。
長春車展期間,國家統計局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聯合發布了首屆“2004年度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2005年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年會也在此舉行。一些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這幾年我國零部件行業都在以超過整車行業的速度向前發展。不過,一些專家也指出,國內零部件行業同博世、德爾福這些跨國巨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而快速發展的國內零部件企業間也出現了競相壓價出口的新問題。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04年我國汽車零部件配套規模達到4400億元。對此,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王組德表示,國內汽車產業的價值鏈正在向零部件領域轉移。以2003年為例,全年實現汽車產業銷售收入9290億元,其中零部件銷售收入為3003億元,約占總量的1/3;而2004年零部件產業實現的4400億元銷售額,已經基本上與整車銷售持平。按照國際運行的標準,汽車行業整車與零部件規模比例應為1:1.7,由此可以推算,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空間還很大。
同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也顯示,2004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56.3億元,比2003年增長73.2%,進口79.3億元,比2003年下降了4.5%。由此可見,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出口形勢非常好,出口總量每年都在不斷攀升,目前已經出現了出口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幾家企業。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沈寧吾近日表示,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配合商務部制定的“十一五”出口規劃中,已提出了2010年零部件出口總額40億美元的目標。從今后發展來看,我國的零部件出口行業具有非常大的潛力。
另一方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預測,今年國內汽車保有量將在達到3563萬輛,2010年達到5669萬輛,2020年將達到13103萬輛。國內汽車市場被長期看好,也為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而不少專家也認為,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零部件供應體系作為支撐,中國的汽車工業不可能實現年產500萬輛的目標。
可以說,眼下零部件行業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但不得不承認,國內零部件企業同國際巨頭相比仍有相當大差距。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蔣雷近日在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年會上指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還存在三大“軟肋”:一是在一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重要部件,比如電子產品等更多地依賴于從國外進口;二是國內零部件企業的研發能力仍然不具備同步或者超前開發的水平;三是國內零部件生產企業向國外供貨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與國際標準和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客觀地講,目前國內眾多的零部件廠家,主要還是以生產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為主,缺乏技術競爭力,這是國內廠家與外資或合資企業差距較大的一個方面。整車廠商壓價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使國內的零部件廠商腹背受敵,并使獲利能力大幅下降。特別是針對國內勞動力密集型零部件企業,由于技術含量低,利潤率低,受原材料漲價的影響較大,加之整車廠家降價的壓力,這些零部件廠商的生存都將面臨問題。
其實,三大軟肋也好,技術含量低也好,都是一些表面現象,而真正影響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健康發展的原因,還是零部件產業沒有形成充分的競爭,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還頑強地存在。其表現為,以三大整車集團為代表的集團內部采購的傳統模式還沒有被打破。在日本,一個汽車廠的零部件協作廠就有上萬家,而我國一汽、二汽的協作廠尚不足200家,多數零部件靠汽車廠自己生產,而不是由有專業水平的零部件協作廠去生產,這樣勢必嚴重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和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汽車工業專業化程度的低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2004年度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中,中外合資企業(包括港澳臺投資企業)占40家,雖然國內企業從數量上仍占有優勢,浙江萬向、湘火炬等國內知名企業也排名靠前,但諸如電子產品、燃油噴射系統、主動、被動安全系統、轉向系統、傳感器、制動系統,這些部件的生產無一不是被國外企業所控制。從產品結構和產值上考慮,國內零部件企業整體實力遠低于外資或合資零部件企業。從市場份額上看,目前中國轎車的整車配套市場(OEM)中,跨國企業的獨資或合資公司約占50%以上的份額。
而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在中國,外資零部件企業研發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97%,而國內零部件企業的比重為1.21%,許多外資企業僅將中國作為零部件的生產基地,在中國當地并沒有進行太多的研發。對此,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一位負責人表示,沒有扎實的零部件技術基礎,談整車開發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本土零部件企業在面臨更多機遇的同時也要承擔更多責任。
另外,在國內零部件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零部件企業眾多、規模小、集中度低、競爭無序的弊病越發突出。據了解,目前國內定點零部件生產廠家為2000家,而實際上進行零部件生產的企業卻超過了5000家。這些企業規模小,80%以上的銷售額在1億元以下;年營業收入在1億元以上的只有130家,50萬元以下的卻高達2700家。由于沒有形成規模而導致的生產成本過高,使零部件行業的整體效益低下。
業內人士表示,正是由于產業集中度低,導致了整個零部件市場競爭的混亂。有關資料顯示,首都北京有近5500家汽修企業,而具有一類資質的僅有300家左右。在汽車后市場,存在并流通著“進口產品”、含合資企業在內的“國產品”以及“仿制品”,使得國內零部件廠商的競爭處于無序狀態。
而隨著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的日益增多,在其它行業曾經出現的內部相互壓價、不正當競爭的問題也隨之在零部件行業出現。在2005年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年會上,沈寧吾表示:“相互壓價的問題如果不及時得到解決,將影響到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的良好發展勢頭,也將損害出口零部件生產企業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