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9
日前,偉世通宣布了在中國的3個新合資計劃,使其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數目達到了17個。最近有消息稱,目前國內汽車零部件的市場份額有60%以上已經為合資或外商獨資企業所控制。
跨國公司的全線擠壓,使中國本土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防線節節被突破,本土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本土零部件的出路有很多,但根本出路還在于加速整車自主研發的步伐。整車企業不發展,本土零部件就沒有出路,而且,自主品牌只有形成市場勢力,才會對零部件產業發展具有實際意義。”針對本土零部件的窘境,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汽車零部件資深專家陳光祖日前對記者說。
“洋保護”導致本土企業競爭力低下
為什么國內的本土零部件產業在全球化趨勢下,會出現這樣的危險局面?陳光祖說,全球化有正面影響,也必然會有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中國零部件產業的“洋保護”現象上。
“洋保護”是指當跨國汽車公司進入中國時,必然要帶進一批原裝配套產品的供應商。這一方面是為了順應其原有配套體系,更好適應汽車產銷的需求,也是為其本國零部件供應商帶來增加市場份額的機會。
跨國公司更愿用原裝配套供應商的理由是,如果應用中國本土的零部件供應商,他們在程序、技術研發協同及質量體系保證上,短時間內都會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
陳光祖認為,正是這些“洋保護”,造成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結構分散、重復、落后的局面。因為中國現存的許多汽車零部件企業從嚴格意義上講,只是一種單純的、附屬型的制造商,而不是獨立的、面向全球化和社會化的供應商。
他沉重地說,這種理念上的差距,實際上反映出中國零部件在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失誤。我們追求的僅僅是數量和增長指數,而缺乏加強提升企業素質的工作,這是造成企業國際競爭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本土化要比進口化好
陳光祖表示,跨國零部件企業全線進軍中國,這是看好中國現存和潛存的巨大汽車零部件市場的一種國際化行動。當前,他們不僅在中國建立了許多零部件制造工廠,而且紛紛把科技研發中心也轉移到中國,這充分表明跨國企業把中國作為全球化工作重心是一種長期的戰略行為。
“由于我們之間力量對比太懸殊,在這種情況下,硬拼是不行的,也是拼不過的。所以,從好的方面看,對他們的這些行動我們應表示歡迎,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不應排斥,而是要設法加強合作。”他說。
他認為,本土化總比進口化好。跨國公司的行為既具有沖擊力,也具有給國內企業帶來更好學習和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帶來更多發展力和協同力。國內企業對此必須加以充分利用。
據分析,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社會進程中,中國多數汽車零部件企業由于缺乏國際競爭力,導致在主導市場上的潰散局面。陳光祖說,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企業只要穩住心態,堅定信念,確保產業實現結構調整和行業整體素質得到提高,本土零部件仍有很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自主品牌形成市場勢力才有實際意義
加速整車研發能力,特別是乘用車的研發能力,會給零部件產業帶來新的生機。這已是業內人士達成的共識。陳光祖對此也表示贊同。據他分析,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國內零部件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自主研發汽車市場的帶動。
他舉例說,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桑塔納轎車的零部件國產化工作,極大地帶動了上海區域零部件企業的發展,并誕生了許多合資的零部件企業。現在上海的零部件企業已形成相當水平的全球化競爭能力,無論是大眾系還是通用系的新車型,企業都會很快滿足配套需求。所以,在跨國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上海零部件企業受到的沖擊和影響就少一些。
“但是,在跨國公司面前,上海的零部件企業依然是弱者。由于‘洋保護’的存在,他們要想進入跨國汽車公司的配套體系中,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陳光祖深有感觸地說。
他的觀點是,所謂加速整車自主研發的能力,不僅僅是表現為自主品牌增多,更重要的是,這些自主品牌的汽車應具備國際品牌的競爭力,具備成為占領市場份額的一種勢力。只有這樣,自主品牌的發展對國內零部件的發展才會有實際的拉動意義。
據悉,在“十一五”期間,我國要下決心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零部件供應商,要讓一些有作為的供應商先沖出去,帶動零部件產業的結構調整與素質提升。
對此,陳光祖認為,要讓中國汽車零部件真正做強做大,僅這一點是不夠的。另一個前提是當前必須加速對整車自主品牌研發的拉動,這估計需要10年或更多一些時間。然后,當零部件達到一定的發達地步,就可以反過來大大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他表示,這是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歷史上的重要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