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2
種種跡象表明,跨國零部件巨頭利用目前中國汽車市場調整之機,正加速在中國市場的全面擴張。據筆者粗略統計,僅今年6月份,外資零部件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項目就達到了10余個。
面對國外汽車零部件巨頭的全面擴張,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出路在哪里?
眾所周知,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現狀是:企業數量多、規模普遍偏小、研發能力明顯不足、企業質量意識及自主創新意識仍然偏弱,在材料密集、勞動密集及低成本“優勢”下坐享其成且惡性競爭嚴重,同時在資源配置與企業管理、知識產權保護及與整車企業之間的協同關系等各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2005年一季度,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出現10年來的首次利潤下降。可以想見,隨著跨國零部件集團的大舉兼并擴張,國內大多數中小零部件企業將面臨生存危機。
筆者以為,國內零部件企業要在這場一開始就不平等的市場競爭中掌握一定的主動權,盡快縮短與國外企業的距離,就應該走產業集群的發展之路。
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只有走產業集群之路,才能迅速“強身健體”,做強做大,增強競爭力。在產業集群中,汽車零部件企業可以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享受到產業集群發展的優惠政策和各種優質的服務,最終實現“少生優育”。同時,汽車零部件企業面對更強大的競爭者,可以把主要力量集中到自己競爭力最強,或附加值最高的核心業務或價值鏈的核心環節上。即在產業集群中,每個企業只做一個部件,甚至是一個部件的一道工序,使單個企業能夠專門精于一種產品(或工藝)的開發和生產。同行業的一些企業聚集在一起,必然會向業務做專、做精的方向發展,求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只有走產業集群之路,才能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產業集群區內擁有專業化的人才庫,能吸引最優秀的人才來工作,可以減少企業在雇用專業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集群區內有大量的專業信息,個人關系及種種社區聯系網絡使信息傳遞很快,可以減少企業的信息搜尋成本;核心產品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配套產品大多可以從集群區內其他企業就近獲得,可以節省運輸成本和庫存成本,還能享受供應商提供的輔助服務。綜合來看,這種分工模式可以帶來規模經濟和分工細化雙重降低成本的好處,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只有走產業集群之路,才能加強自主開發的能力。在產業集群中,主機廠和零部件廠商構成的產業網絡具有接近市場的便利,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的營銷服務方式能夠迅速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易于被接受。同時,由于有地域上的便利,零部件廠和主機廠可以加強溝通和聯系,零部件廠可以跟上主機廠的同步開發和配套協作步伐,這樣為汽車零部件企業提供了技術創新和自主開發的便利及強勁動力。
綜上所述,當前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存在的諸多問題,都可能在產業集群的發展中得到較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