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1
忠誠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跟黨走之時代先鋒,萬向集團創始人、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7年10月25日中午在家中逝世,享年74歲。
魯冠球1944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個農民家庭。1960年,因生活所迫,只讀了7年書的他,到蕭山鐵器社做學徒。1961年被精簡回鄉。
為了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1962年起,魯冠球開始了自主創業的歷程。他先后辦過糧食加工廠、修車鋪、五金加工修配廠,在屢次面臨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割掉的情況下,他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傾全部家當,于1969年7月8日創辦“寧圍人民公社農機修理廠”,是為萬向集團的前身。創辦之初,立足當地農民生產需要,生產些簡單的鋤頭、鐮刀和農機配件,賺取微薄利潤。1974年,開始生產農用機萬向節。魯冠球帶領早期萬向的創業者們,經歷“千山萬水、千言萬語、千方百計、千辛萬苦”,終于形成了“粗放型多角經營”的格局,讓企業在國家計劃經濟的夾縫中生存了下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魯冠球敏銳地感覺到,今后的市場將充滿競爭。1979年,他經調查分析,果斷舍棄“多角經營”,將其余價值70萬元的產品調整下馬,集中力量發展萬向節。萬向從此走上了一條專業化生產之路。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春風吹拂大地,魯冠球敢為人先,抓住機遇,在企業里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實現了萬向的蓬勃發展。
1980年,他主動對照第一機械工業部企業整頓驗收十二項標準,對企業進行了全面整頓,完善和提高以質量為中心,包括職工素質、技術、設備在內的各項基礎管理,企業素質顯著提高。1980年底,工廠以99.4分的成績通過驗收,被確定為全國三家萬向節定點生產企業之一。從此,萬向生產的萬向節產品,憑著質優價廉迅速擴大市場。隨著改革的深入,1983年,農村承包責任制已取得巨大成就。魯冠球率先實行鄉鎮企業承包經營,他層層落實責任,抓住分配“牛鼻子”,調動全員積極性。其首創的兼顧國家、企業、員工三者所得的“聯利計酬浮動工資制”被國內眾多企業效法。1984年,嘗試股份合作制,初步推行企業內部職工入股分紅,將企業和員工結成一體。1988年,“花錢買不管”,界定了與政府的產權關系。與此同時,他持續加強基礎管理,通過規模經營達到規模效益,多年保持產品不漲價,而企業利潤穩步上升,在當時創造了“萬向節現象”。
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政策,魯冠球帶領萬向邁出“從田野走向世界”的第一步。1984年,他把產品銷往美國,由此打開了一片廣闊天地,不僅贏得了公平競爭的機會,而且鍛煉了自我,促進了國內市場的開拓。也是在八十年代,他開始以工促農,“從世界返回田野”。1985年,投資幾百萬元建農業車間,搞立體種養,后來又創辦鰻魚養殖場,搞創匯農業,堅持為農村現代化進行不懈探索,發揮了示范作用。
在魯冠球的帶領下,萬向成為中國最大的萬向節生產廠家,產品在國內外都創出了聲譽,《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社、美聯社、法新社、《商業周刊》等媒體爭相報道。魯冠球個人也成為當時的改革典型,獲1985年全國新聞人物、當代中國最佳農民企業家、經濟改革人才獎、全國勞動模范等諸多榮譽,多次進京演講,受鄧小平、陳云、胡耀邦、習仲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九十年代,在原有基礎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魯冠球帶領萬向繼續深化改革,建立起了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了“大集團戰略、小核算體系、資本式運作、國際化市場”的戰略格局。
1992年,在杭州萬向節總廠基礎上,組建萬向集團公司,積極支持操作團隊實施組織機構改革,萬向管理模式實現了從“總廠式”到“集團化”的轉變,下屬企業成為直面市場、自主經營的獨立法人,形成了“人人頭上一方天、個個爭當一把手”的創業局面,實現了爆發式增長。派生分離的萬向節總廠更名為萬向錢潮股份有限公司,于1994年初在深圳上市。
為謀求進一步發展,魯冠球確立了“兩個三級跳”長遠目標,即:省級集團——國家級集團——跨國集團,省前10位——國家前100位——國際前1000位。為此,他制定了通過“三淘汰”(淘汰落后設備、落后產品、落后人員)、“四提高”(高起點投入、高層次人才、高精尖設備、高檔次產品)占領國際市場的指導思想。由此,萬向確立了在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領先地位,先后被列入國務院120家試點企業集團和國家520戶重點企業。1994年在芝加哥成立的萬向美國公司也迅速成為美國中西部發展最快、管理最好的中資企業,萬向在國際上的成功為國內企業海外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新世紀,世界經濟一體化速度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產業調整轟轟烈烈。魯冠球帶領萬向人,站在新的起點上,圍繞“奮斗十年添個零”的目標,深入推進國際化,創新突破、升級轉型,做強產品、做大產業,萬向成為一家多元化、現代化、國際化的企業集團。
2006年提出“調整、完善、提高”,后又實施“整枝疏果”,通過升級轉型,萬向形成了制造業、現代農業、清潔能源等多領域協同發展、各產業高質量增長的格局。在汽車零部件主業掌握核心技術和市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加速產品從零件到部件到系統供應商的步伐,持續保持行業龍頭地位。近年來,順應“工業4.0”的趨勢,積極推行智能制造,推進“機器換人”。新世紀初組建萬向三農集團,以龍頭帶基地,走農、工、貿一體化經營的新路子,展開了以工促農新篇章,直接帶動40萬農民致富。大力發展金融產業,組建財務公司、租賃公司、民生人壽等,深耕區塊鏈技術,堅持實業與金融相結合。圍繞國家產業導向和社會發展趨勢,1999年開始探索清潔能源,經過十幾年的追求、超百億元的投入,萬向鋰電池走到了行業前列,并取得新能源專用車、商用車、乘用車全部車型公告,造車實力獲得國家認可。2017年,憑借多年的轉型布局和創新實踐,萬向入選全國第二批雙創示范基地。
與此同時,通過實施“三接軌”(接軌國際主流市場、接軌國際先進技術、接軌跨國公司運作),萬向國際化上到新臺階,實現了從國際營銷到國際生產再到國際資源配置的轉變,國際地位也得到了扭轉,從“走出去”參股、接受別人的分工逐步轉變為“引進來”控股、參與并主導分工。萬向成為了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公司。
魯冠球創業55年,經營萬向48年。他不忘初心,以艱苦奮斗的本色和開拓創新的意識,率領員工,追求事業,永不懈怠,實現了企業的一次又一次飛躍。他愛黨擁黨,堅持聽黨的話、跟黨走,把企業目標融入國家目標,始終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保證了萬向的持續穩健發展。他心懷感恩,承擔責任,回饋社會,幾十年間,不斷創新方式,為慈善公益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共同富裕為自己的使命。
在漫長的創業過程中,他樂于學習、勤于思考、善于總結。他把學習所得和實踐經驗撰寫成文,在《人民日報》、《求是》雜志、《浙江日報》等重量級媒體發表,其閃光的思想在《魯冠球文集》、《魯冠球觀點》等書中隨處可見。他還是萬向文化的創始人,“講真話、干實事”,“利他共生、共創共享”,“一天做一件實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天上不會掉下餡餅,地上沒有免費午餐,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一切都靠自己創造”、“以勤礪志,以儉養德”……都是他思想的結晶。他因此被稱為“農民理論家”。他是企業家,也是思想者。他創造了物質財富,也留下了精神財富。
斯人已去,精神常存。萬向人將繼承和發揚他的精神,以他開創的事業為基礎,沿著他規劃的方向,同心協力,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