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6
1989年3月26日《人民日報》刊文:
原材料價格連年上漲,占國內總產量40%的杭州萬向節廠的產品價格只作“微調”,而利稅卻照樣增長。魯冠球有何絕招,請讀——
“萬向節現象”剖析
記者 項寧一 周榮新
一輛汽車有800多個零部件。專家估計,除幾個簡單零件外,近幾年來,零部件的漲價幅度在50%到數倍不等,于是汽車價格也成倍上漲。
也有例外。杭州萬向節廠生產的萬向節,從1982年以來,出廠價所漲幅度甚微。以批量最大的解放牌五噸卡車的萬向節為例,1960年,他們以低于其他廠20%的出廠價(16元)打開銷路;1982年后按部定價18元出售,7年不變;今年初,他們僅“微調”到平均價19元。目前,這個廠生產的各類萬向節,其出廠價普遍低于國內同行廠。
而在此期間,工廠使用的鋼材提價1.3倍;煤提價5倍;職工年工資從1979年的507.50元增加到3000元。
盡管如此,杭州萬向節廠的經濟效益仍直線上升。1979年,全廠創稅利200萬元,去年已提高到1045萬元。
生產費用連年上漲,而產品價格數年只呈“微調”狀態一一發生在杭州萬向節廠的這一現象,我們姑且稱之為“萬向節現象”。
萬向節人談“萬向節現象”
杭州萬向節廠低價銷售,多年來成為全國同行廠的“眾矢之的”。去年9月,同行廠建議聯合提價,魯冠球婉言謝絕。
作此決策,魯冠球的思路有二:出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現在許多產品輪番漲價,給國家、改革造成很大壓力;而作為參與激烈市場競爭的企業家,他又認為,產品提價,企業自身雖然減了“壓”,但也容易保護落后,給自已制造競爭對手。
事實的確如此。杭州萬向節廠的年產量最高的1988年已達250萬套,占國內總產量的40%左右。這一份額在萬向節市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的產品不提價,實際上就起了平抑萬向節價格的作用,以致使不少管理不善的萬向節廠失去了進入市場的“入場券”,被迫淘汰。也由于他們生產的萬向節出廠價只相當于汽車制造廠的成本費用,一些汽車制造廠決定逐步停止自產萬向節,改由杭州萬向節廠配套。
“萬向節現象”的奧秘
規模效益一一從7萬套到250萬套。這一產量的變化是10年間發生的,同期的工人數從400人增加到1131人,產量的增加數與工人的增加數之比約為12:1,也就是說,在其他生產條件不計的情況下,每個職工的效益提高了12倍。
據調查,1987年,浙江省有鄉鎮企業汽車配件廠600多家,平均每家工人32.6人。杭州萬向節廠追求適宜的規模效益,使操作工人與機器設備的利用實行了最佳組合,從而達到降低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目的。
技術進步一一折舊率從15年縮短到7年。此舉使杭州萬向節廠每年至少有40余萬元投入技改,使設備新度系數達到0.77。例如,他們用“MZ208”型內圓磨床代替“M2110”型,使每人班產從300只上升到1000只,廢品率從3.5%下降到0.3%。萬元產值的耗電度已從1980年的4800度下降到1988年1700度。
“兩袋投入”一一魯冠球認為,職工在企業勞動有雙重目的:一是為國家“四化”;二是為改善自己的生活。據此,他提出了“兩袋投入”的說法:一是“腦袋投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之明確只有國家富,企業效益高,個人才能逐步富起來,與此同時還要提高職工的文化知識水平,使之熟練掌握先進生產技術;二是“口袋投入”,當工人積極為提高企業效益付出了勞動時,企業應向職工“口袋”投入相應的報酬。付出勞動越大,投入“口袋”的應越多。“兩袋投入”調動了職工積極性。1988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從1979年的8087元提高到35627元,人均創稅利從2850元提高到9215元,在國內汽車配件行業名列前茅。
“萬向節現象”發人深思
“萬向節現象”已引起許多經濟界、理論界人士的濃厚興越。他們認為,杭州萬向節廠的價格近10年來能保持相對穩定,這一經濟現象,為當前的“治理、整頓”,穩定物價和調整產業結構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我們在經濟工作中可以借鑒、應用“萬向節現象”的一些具體做法。如在資金投向、技術改造、供應原材料、電力能源等方面,有意識地實行“傾斜政策”,著力扶持某些骨干企業,形成技術領先,管理先進,產品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價格優勢明顯的“行業導向廠”,把制定價格的標尺訂在導向廠的先進水平上,以此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強制”企業內部消化。
杭州萬向節廠的稅收與全民企業同一個比率,當然不排除有關方面因為工廠效益好、“名氣大”而給予的某些優惠。而這些有意無意間的優惠,卻產生了如此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些專家提出,國家給“導向企業”一些優惠,卻會收到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也是一種“少投入,多產出”,不妨一試。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萬向節現象”給入的啟示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