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5
1991年1月10日《中國日報》刊文:
著名農民企業家魯冠球的新追求
記者 許京龍
新華社杭州11月28日電 “(產品)沖出國啊,(工廠)上國家一級企業都不是我的最終目的”,被人們公認為出色的農民企業家的魯冠球最近在接受本社記者采訪時強調說。
這位不久前成為全國鄉鎮企業中唯一獲得國家一級企業稱號的杭州萬向節總廠廠長解釋說:“我的目的是,嘗試著開個頭,通過發展鄉鎮企業,使我們窮了多年的農民在經濟上富裕起來,同時要改造農民的小農意識和狹隘眼光,使他們成為在精神上、物質上都富有的人?!?/span>
他說,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不允許把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建立在大批農民離開鄉土涌入城市后而到處出現的血和淚的基礎上。所以,發展鄉鎮企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對改變9億多中國農民的命運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魯冠球的工廠位于浙江省蕭山市寧圍鄉,專門生產技術和精度要求都很高的汽車上的易損零件一一萬向節,年產量達325萬套。這個廠是從一個當初只有7個人的鄉間小鐵匠鋪發展起來的。目前已有4000多萬元固定資產和2200名職工,年產值5700多萬元,利稅1500多萬元,產品復蓋了國內市場的45%,并出口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這個廠已成為魯冠球所在鄉的一個聚寶盆,全鄉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這個廠或其分廠工作。當地的許多農民都因得益于這個工廠而蓋起了漂亮樓房。
魯冠球現在是全國鄉鎮企業協會的副會長。他說,目前,全中國已有鄉鎮企業1800萬家,吸收了近800萬“離土不離鄉”的農村剩余勞力,其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1/4以上,在人多田少的東部沿海地區,其產值更要占到當地總產值的50%左右。
今年47歲的魯冠球個子不高,但肩寬體壯,紅光滿面。他說,如果沒有鄉鎮企業,而把農民死死綁在一小塊土地上,哪怕是神仙也無法叫農民富起來。
中國農民人均可耕地只有1.8畝,在東部沿海地區只有半畝左右。但鄉鎮企業為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力提供了出路,從而為農民實現富裕起來的迫切愿望提供了可能。魯冠球的工廠里的職工人均年收入已從1979年的507元增加到1989年的3000多元,福利待遇也逐年提高。從1983年起,該廠還向當地鄉政府上交了200多萬元支農資金,用于興修水利、改造低產畝、為當地農民發展經濟服務。
與此同時,為了提高農民職工的技術和文化素質,魯冠球先后撥出50多萬元經費對職工進行各種培訓,并送了60多名職工到大專院校學習。他還捐資10萬元建立了寧圍鄉中心學校,以發展當地教育事業。
魯冠球說,他相信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給農民帶來許多實惠的中國政府的政策絕不會逆轉,他對事業充滿信心。
目前,魯冠球正在擴大其工廠的經營規模,除生產萬向節外,又開始生產市場上緊俏的軸承等產品,并投350萬元興建了一個農副產品加工廠,建起了現代化的養豬場、家食場、養鰻場、養蛇場,種起了桃樹、桔樹、葡萄……
(原為英文,此為中文翻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