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2
“只要勇于有夢,敢于追夢,勤于圓夢,我們就永遠年輕!”塞繆爾·烏爾曼在短文《年輕》里寫下的這句話,同樣是萬向“終身員工”潘文標的真實寫照。整整半個世紀,一萬八千多個日日夜夜,潘文標與萬向一起走過。初來時還是個懵懂的半大孩子,五十年過去,他仍保持著少年時的沖勁與韌勁:“有生之年,我要發揮自己最大的余熱,為萬向,再做一些事情。”
潘文標1972年1月6日進入萬向,在一線從事過鍛造、熱處理、車間統計、車間檢驗、檢驗站軸承專職檢驗員等工作,歷任萬向節總廠金工三部、軸承車間主任,萬向浙江汽車軸承總經理,浙江萬向精工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長,萬向精工江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萬向數智(重慶)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現任萬向錢潮股份公司副總經理、萬向錢潮股份公司等速驅動軸廠總經理、萬向錢潮(上海)汽車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五十年漫長征途,每一步都步履堅定、鏗鏘有力。
吃苦耐勞實干高效
“年輕時掄錘打鐵的實干作風,伴隨我一生奮斗。”
1972年,潘文標通過面試,在蕭山寧圍農機廠干起了鍛工。說是鍛工,其實就是掄大錘打鐵,一錘子下去,高溫的氧化皮飛出來,身上經常有燙傷。那時候,創始人魯冠球每周固定時間會到車間來干活,他既是廠長又是師傅,教員工手藝,也教他們做事的原則。年輕的潘文標從他身上,看到了吃苦和實干的品質,也被引導著,一輩子投身到機械制造的事業上。
1989年11月,由于產量需求大,而外協單位加工能力不足,時任軸承車間主任的潘文標,被委派至萬向剛剛投資的分廠,并在原軸承車間基礎上,籌建汽車軸承廠,生產力到得極大的釋放。1990年大年初一,在魯主席的帶領下,潘文標跟隊前往外地參觀學習,大開眼界。回來的火車上,潘文標自告奮勇,要做零類軸承。從做萬向節軸套車加工,轉型到生產完整的汽車軸承產品,不僅是工藝、工序的延伸和擴展,對公司的整體技術、質量、生產能力都是極大的挑戰。經過前期考察論證,潘文標帶領技術、生產人員從設備選型、安裝調試、開發設計到最終樣品試制成功,僅僅用了100天時間,被稱為“深圳速度”。
回憶這100天,潘文標用一句話來總結——“痛”并快樂著。“痛”,不僅僅是因為在維修沖床時,不慎被壓傷了手掌,第二天吊著繃帶忍痛出現在生產現場,更多的是開創一項全新事業的苦和難。“要贏得用戶,首先要從質量、品種、速度上先聲奪人,以高標準嚴要求,創出牌子和信譽,才能不辜負主席的厚望。”一鼓作氣,潘文標帶領全廠員工在一年的時間里,設計了56個軸承新品種,其中有29個品種完成試制投入批量生產。由于開發試制速度快、品種系列日漸齊全,加上當時萬向的品牌效應,市場銷路很快就打開了,當年就開始出口創匯。
那些揮灑汗水閃爍著光芒的歲月里,潘文標從不道一聲苦,遇難題就迎難而上,遇關卡就斗智斗勇,樂在其中。即使現在年歲漸大,潘文標還如當年打鐵時候那樣,走路生風,骨子里的銳意進取和拼搏韌勁未減分毫。
銳意進取創新制勝
“凡事做在前面,才能始終走在前列。”
“產品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前提。”研制零類軸承時,潘文標就認識到這一點。按照“生產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的原則,他通過多品種、小批量的柔性制造方式,在適應市場多品種需求的同時,集中力量攻堅拳頭項目。
1993年,某方向機總廠來萬向考察,提出如果萬向能在一個月內生產出方向機軸承產品就考慮配套。潘文標立下了“軍令狀”。這是嚴峻的挑戰,也是絕佳的機遇,他組織全員趕拼進度,在第29天將產品送至客戶倉庫。萬向的速度、效率、品質和信譽,徹底征服了客戶,萬向精工也打開了國內主機配套之門。
在開發方向機軸承的同時,潘文標了解到,有的主機廠已經開始使用進口輪轂軸承,他認為這個產品市場前景將會非常廣闊,當即決定投入研發。1996年8月,裝有萬向精工生產的輪轂軸承的汽車,跑完了一年5萬公里路試試驗,順利達到輪轂軸承國產化要求。萬向的輪轂軸承自此進入國內各大主機廠配套生產線。
當年12月,潘文標考察美國市場,被一個產品深深吸引——輪轂軸承單元。這可是當時國內的空白。他帶回了一批輪轂軸承單元樣品,在回國的飛機上,就開始描繪發展藍圖。回國當天,還沒來得及倒時差,潘文標就召集技術人員分析輪轂軸承單元的結構和工藝。1997年初,第二代輪轂軸承單元產品圖紙便設計出來了,通過對國產設備的改造,首批產品也出來了。此后,隨著輪轂軸承及單元專業產品產能規模不斷擴展,國內國際重點戰略客戶市場不斷開拓,潘文標帶領萬向精工實現了大跨步發展,取得了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
大力開拓國際重點戰略客戶,公司生產的汽車輪轂單元成為萬向首個進入V公司汽車配套的汽車零部件產品,萬向精工也是第一個進入V公司全球汽車配套的中國本土軸承企業;汽車輪轂軸承單元系列(一代、二代、三代帶ABS傳感器產品)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2016年,萬向精工被工信部認定為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2021年成功“晉級”為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成為繼萬向錢潮后,萬向第二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主席常跟我們講,思路決定出路。環境差更加不能靠和等,凡事做在前面,根據客戶需求,提前部署,才能始終走在前列。”潘文標重抓科技創新,培育核心技術,萬向精工擁有乘用車汽車輪轂軸承單元、ABS防抱死制動系統、EPB電子駐車系統等專利207項,在汽車輪轂軸承單元制造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地位,是國家、行業標準參與起草者和標桿企業。目前已具備3200萬套/年輪轂軸承單元產能,國內市場占有率達25%以上,國際市場占有率8%以上。
隨著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智能制造成為制造業發展的趨勢。早在2013年,按照董事局的部署,潘文標組織成立智能化生產線籌建小組,利用原有舊廠房改造,建設萬向的智能車間。按“工業4.0”標準,以“機器換人”為手段,2015年,一個能夠滿足高端主機配套產品生產環境要求的恒溫、潔凈車間,年產能260萬套的兩條智能化生產線先后投入生產。萬向精工智能車間在行業中率先開展智能化改造工作,成為萬向錢潮智能化改造的“樣板車間”,為萬向錢潮落實數智工程,實現數智運營,打下堅實基礎。
“只要是市場需要的,符合汽車及零部件發展方向的,與現有的市場、工藝和產品能有效對接的,看準了我們就大膽投入。萬向的品牌和實力是我們堅強后盾。”潘文標說。
培養人才建設梯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把培養人才這件大事抓好。”
2017年4月,潘文標接手等速驅動軸廠,擔任總經理。他大刀闊斧地對等速本部及蕪湖、重慶兩家分公司全面統籌客戶、生產調度、采購資源等要素,實施了產品創新、市場開拓、加強內部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使企業取得良好發展。
“當年,有人還跟我說,‘老潘,你這樣會很苦’。我說必須這么干,這幾家工廠必須結束‘各自為政’的局面,盡快統一步伐前進。”如今,一片向好的事實證明,潘文標這辛苦的一步至關重要且卓有成效。
接下來,潘文標將繼續深耕數智創新工作,攻堅新能源產品,深入研究大擺角低振動高效率低能耗新產品,加大對新型材料的研究與應用,取消獨家供貨降低采購成本等等,進一步提升公司競爭力,穩固國際重點戰略客戶。他給自己定下目標:“等速驅動軸廠要打造全球最高質量的‘燈塔工廠’,不僅要做國內第一,更要爭取全球前三,終極目標是世界第一。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看到了希望,我們一定能做到!”
“我們是種樹的一代,遠未到乘涼的時候,要為萬向下一步發展打好基礎。”潘文標在萬向奮斗的五十年,有一大半時間都在跑市場,他跑市場的時候,也一定會帶上技術、市場業務人員,把這每一次的實踐,都作為培養人才的方式。“主席教導我們‘人人頭上一方天,個個爭當一把手’,我們也是如此踐行的。每個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大家凝心聚力,圍繞公司的總目標不斷開拓創新,就能把公司經營好。”潘文標說。
近幾年,他尤其注重人才管理,明確職責,“量體裁衣”,讓每位員工充分發揮能量,并廣納英才,積極培養復合型人才,為企業持續發展打好人才基礎。前不久,等速驅動軸廠技術負責人調往萬向錢潮上海系統任職,潘文標與他每天好幾通電話,提醒他關注的要點與接下來的工作部署,同時他挑選了一批年輕技術骨干,肩負起等速驅動軸廠的技術工作。高效的人才梯隊,使公司充滿活力。
忠于事業永不停歇
“一天不上班,就會覺得不自在。”
年少時候有一個領路榜樣,對一個人的成長而言至關重要。“我視主席如師如父,他在我成長路上鼓勵我、教育我,他的境界、品格,始終給我正確引導與無限力量。”
和魯主席一樣,潘文標也是在家待不住,一心撲在事業上。多年養成的習慣,使他一天不來公司,就不自在,即使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也會來公司轉轉。外出參加會議,潘文標辦好手頭的事,就直接返回公司繼續奔忙了,一刻不耽擱。家對于他來說,仿佛就是一個晚上回去睡覺的地方,這讓他心里充滿了愧疚:“我家人一直想要我陪著一起出去走走看看,我卻總是沒有時間。”
在家人眼里近似“漂泊”的狀態,可在潘文標看來,更多的是幸運——一個好的平臺,給予充分信任,還有一批給力的“戰友”們并肩作戰,讓農家出身的他,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并得到集團的認可。所以,每次有新的任命或任務,他第一時間的回答都是“義不容辭、全力以赴”,堅決服從安排,不辱使命。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自1983年起,潘文標累計17次獲集團勞動模范稱號;他198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13次獲集團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如今的潘文標,還沒有任何“停下來”的準備,一如既往全身心投入工作。當他神采風揚講起當年學徒打鐵、100天攻堅,講起輪轂軸承單元系列開發,講起市場開拓,講起數智運營,似乎還能看到五十年前一腔熱血掄錘打鐵的他,永遠滿懷激情,永遠在學習,永遠在進步,永遠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