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2
9月27日,在天津召開的2005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商務部機電產品進出口司副司長張驥表示:“中國的汽車產品,是我國所有貿易產品里最具潛力的出口商品。”
談到汽車出口的現狀,張驥認為,汽車出口在2000年進入快速增長期。去年統計顯示,我國機電產品、汽車產品出口達到81.6億美元,增長了73%;整車出口的數量也都在上升,去年出口7.4萬輛整車,其中小轎車9335輛。
張驥認為,我國汽車產品出口具有七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出口經營主體迅猛增加。2004年汽車產品出口企業共超過了8500家。其中,5000萬美元以上的出口企業超過了130家,3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是621家。二是整個汽車產品目前是以零部件產品出口為主。2004年汽車產品出口的81.6億美元里,零部件出口占73.8億美元,比重達到了90.4%,汽車整車出口只有7.8億美元。今年1~8月仍然是這樣的趨勢,但汽車零部件出口占整個汽車產品出口的83%。三是在整車里以載重車為主,轎車在最近兩年開始顯示出優勢,增長比較快。四是出口市場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我國汽車出口量不大,但是國家和地區廣泛。整車出口市場主要是以中東、非洲、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為主。零部件出口主要以發達國家為主,北美、歐洲、日本、韓國都是出口的主要對象,占80%左右。五是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六是整車出口以自主品牌為主,外資品牌出口數量極少。七是整個汽車產品的出口完全自負盈虧,國家沒有任何補貼,盈利水平有限。
“實現汽車產品出口可持續發展是完全可能的,但是要經過三個轉變。”張驥說。
張驥認為,首先,零部件出口要從以勞動和材料密集型的器械類的低端產品為主,向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機電一體化零部件為主轉變,出口市場以售后和維修市場為主向進入跨國公司全球配套體系轉變,同時要提高自主知識產權零部件的出口比重;第二,汽車整車出口要從中小動力卡車為主,向以大中小客車、皮卡、轎車、商用車并重轉變,出口地區由發展中國家為主向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并重轉變,同時要提高汽車整車中自主知識產權和民族品牌的出口比重;第三,汽車產品出口要從單一產品出口向產品出口與走出去、與技術出口、與資本輸出相結合的轉變。
“要花大力氣逐步培育我國自己的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和自主核心技術的跨國汽車企業集團,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實現汽車的出口增長達30%以上的目標。”張驥說。
談到汽車出口面臨的形勢時,張驥認為,汽車產品的出口不是貿易環節的問題,是整個產業實力的體現。而對于制約出口秩序較快增長的因素,張驥分析說,中國汽車產業面臨著成本關、質量關、貿易壁壘關、知識產權關、物流關、服務關、信譽關、秩序關八個關卡。
在政府工作政策設想方面,張驥表示,政府部門將加大政策措施,支持汽車產品出口力度。他認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集中體現,也是一個國力的象征和標志,但是市場主體是企業,企業不自強,這是不行的。在這個前提下,政府部門應當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張驥提出,從政府部門的角度出發,要參照國外經驗,為汽車企業搭建公共的研發平臺,特別是那些中小企業研發平臺;進一步發揮出口信用保險的作用,增強功能,擴大險種,使他們降低保險費率;支持出口信貸;要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出口,要在相當層面上支持汽車產業在國外拓展市場;推動汽車企業特別是整車企業與運輸業建立戰略聯盟;在重點出口國要建立國與國之間的互認,提供方便;加大信息服務力度,為汽車企業應對國外的技術背景方面做些工作;加強汽車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國外業界對口的交流,商務部要重點找出一些國家選擇進行雙邊的對互交流,不僅要出口,還要引進技術和設備,引進管理,引進人才;創辦中國汽車零部件國際交流平臺;加強中介組織建設,規范出口秩序,把政府必要的宏觀調控和企業的嚴格自律與中介組織在一起,按照有關規則公平競爭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