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6
“我們現在是四面受夾:上游原材料在漲價,下游汽車在降價;對內員工工資要增長,對外面臨國際企業乃至國內其他同行的激烈競爭。”“兩會”召開期間,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向記者傾訴著自己的苦惱,“我們只有提高適應變化的能力和提供市場需要的能力,不斷尋找新的出路”。
據悉,不只魯冠球被這些問題所困擾。自2004年下半年以來汽車增長勢頭減弱后,不少汽車零部件老總反映,現在市場不好做了,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每時每刻都在考驗著企業的應變能力。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所擔憂的問題又截然不同。
本土企業:缺少創新的中國零部件將成國外資本附庸
本土企業老總們感到苦惱的事情,包括技術、管理、配套等。但他們普遍認為的瓶頸,是國內零部件缺少創新和自主開發。
在采訪中,有一半以上的老總提到了自主開發的問題。他們的普遍看法是,國家對自主開發的激勵措施太少,導致企業的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普遍很差。在整車廠基本都是合資企業的情況下,本土的零部件企業基本上都被排斥在整車的配套體系之外。
“我承認我們的技術水平還有差距,但至少應該給我們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這樣才會逐步縮小這個差距。而現狀卻是,中國政府給了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反過來他們又歧視本土的零部件企業,這是在逼著中國的零部件企業成為國外資本的從屬和附庸。”一家生產發動機零部件的本土企業老總語氣憤慨地說。
據幾位本土企業老總介紹,目前合資整車企業選擇配套供應商的順序依次是:合資外方的本國獨資企業——合資外方的本國合資企業——歐美和日本企業——中國本土企業。
“現在國內的車型主要是從國外引進的,零部件配套都是人家的體系和渠道,我們根本進不去。政府提出發展汽車工業要零部件先行,但如果開發出來沒人用,又如何先行呢?”浙江亞太制動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來興也為這個問題所困擾。
山東金麒麟集團董事長孫忠義表示,國家在科研投入上存在著重整車、輕零部件的現象,對零部件的投入大大小于整車。同時,國家又沒有實質上鼓勵整車企業使用國內產品的政策,這使得已形成生產能力并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些零部件研發和生產能力放空。
“國內的零部件企業普遍缺少創新能力。”一位老總認為,這是導致自主開發落后的主要原因。但他又表示,創新能力不是靠幾句話就能提高,必須要有相關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
外資企業:本土化面臨成本和人才瓶頸 與本土企業老總們苦惱的事完全不同,令外資老總們發愁的,主要是成本、人才和本土化問題。
“我最關心市場發展是否會像預期的那么好。”德國依納(中國)有限公司汽車業務銷售總監張藝林說。“市場時冷時熱,而且中國企業家家都有過剩的產能,目前產量也很不穩定,一會兒升200%,一會兒又降50%。我們企業的產能是按最大產量設計的,不上批量效率就很差,總體測算下來,我們可能比歐洲產量穩定條件下的成本還要高。”
“在現在的大環境下,競爭越來越激烈,汽車不斷降價,但成本下降得沒有那么快,同時供貨量卻又沒有增加,利潤空間就要減小。這時,外資企業就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國產化率。”法雷奧集團中國總部副總經理王永前說。
但他又表示:“產品本土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要涉及產品研發,要保證質量、工藝,還要增加設備、模具,這些都需要投資。在市場份額小的情況下,企業是沒有能力進行這些投資的。”
德爾福中國公司副總經理蔣健表示,他們去年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后,首先面臨的是人才培訓問題。如何使人才盡快達到企業所需要的標準,這是德爾福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
“我們還在考慮怎樣在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會加強投資力度。今年會有些動作,進行增資、并購。”蔣健說。
專家:本土企業機會 在低級配套和售后市場
“以前我們一直在說整車要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其實這對零部件行業來講更重要。”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付于武一針見血地指出,零部件行業目前不僅是散、亂、差,更主要是競爭力太弱。而到目前為止,零部件嚴重滯后于整車的問題沒有真正解決。
“中國有幾萬家零部件企業,機會在哪里?這個問題值得深思。我認為,出路應該在這幾個方面:第一,先從低端供應商做起,逐步進入三級、二級配套體系;二是從售后市場做起,逐步積累,向OEM配套發展;三是拓展海外市場,從國外的售后市場入手。
一位研究汽車多年的專家表示,零部件企業要有明確的戰略,在處于低端、弱勢地位時,不能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要一步步來,從基礎做起,扎實地積累經驗,提高自身水平。
他說,在整車領域,國外企業差不多都進來了,而零部件領域的競爭卻是剛剛開始,機會很多。“市場永遠沒有后來者,只有做得好不好。真正有品質保證的產品就會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