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9
近兩年,汽車業外部環境急劇變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整車、主機企業對配套產品的接連降價以及原材料等基礎性資源價格的持續上漲,東風零部件和國內大部分零部件企業的處境一樣,經營發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贏利能力進一步削弱,部分子公司(專業廠)的經營出現了極大困難。
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紹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何扭轉當前被動的經營發展態勢,在夾縫中求生存,為未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持續滿足國內外整車、主機企業的配套需求,是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當前亟需解答的重要課題。
李紹燭指出,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對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帶來了根本性的影響。隨著資源的過度消耗、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以及人工成本的增長,支撐中國制造業高速成長的廉價的資源優勢正在喪失,這種高消耗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制造業將由從過去對資源的依賴轉變為對技術的依賴,推進產業升級已是大勢所趨。從整車企業國際化重組趨勢來看,對零部件企業的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國內市場的做大和外資的涌入,目前中國國內主要整車、主機企業都先后選擇了局部或全部與國際合作,使得零部件的配套主體由原來的中資企業變為中外合資企業。整車企業通過國際合作提升了技術,引進了新車型,還帶來了外資企業零部件采購的規則,需要零部件盡快在制造能力、同步研發等方面迅速跟上和適應。
因此,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給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和生產經營帶來了兩大嚴峻的挑戰:一是全球化競爭的挑戰。隨著國內汽車市場國際化競爭趨勢的加快,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面臨全球化競爭的挑戰,員工的思想觀念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再加上外資企業更具技術優勢,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技術、成本上的競爭壓力會進一步增大。二是汽車零部件面臨被邊緣化的挑戰。從大趨勢看,國內汽車行業的發展戰略重點是放在整車上,為了保證整車的市場競爭力,各集團必然會走向社會采購,這就導致零部件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在市場中謀求發展應該是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惟一選擇。
李紹燭分析了東風零部件企業經營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他說,從東風零部件發展現狀看,盡管產品總量上始終保持持續增長,處于國內前列,但仍然明顯存在4個薄弱環節:一是成本構成不合理,實物成本和人工成本比例過高。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乘用車產品比例過低。三是市場分布不合理。四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新品銷售收入的比例過低。
李紹燭認為,著力培育研發創新能力,推動企業技術升級,是中國零部件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