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8
裁員、關廠,歐美汽車巨頭正經歷一場漫長的寒冬,與此同時,他們的日韓對手正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攻城掠地
這個冬天無疑是美國汽車業的一個寒冬,也是52歲的瓦格納職業生涯的寒冬。瓦格納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他已經為這個企業奮斗了28個年頭。
而現時的他被賦予了一項更為艱巨的任務——竭力阻止這家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商走向衰敗。
美國巨頭的麻煩
令瓦格納擔憂的是,通用汽車正面臨1992年以來又一次大的危機。1992年,通用汽車面臨一場嚴重的財政危機,凈虧損高達26億美元。
根據通用汽車公布的報表顯示,2005年一季度,通用汽車巨虧11億美元,創13年來最高的季虧紀錄,二季度通用汽車續虧2.86億美元。
顯然,面對這樣的業績,瓦格納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從今年4月開始,瓦格納直接掌管通用汽車北美公司的業務,以減少控制產品決策和營銷戰略的中間環節。
6月7日,瓦格納更向股東們做出了裁員的決定:在未來的3年之內,計劃裁員2.5萬人;關閉數家生產工廠,希望以此保證其他工廠100%的開工率。
但這樣的舉措似乎并未奏效。今年1~9月份,通用汽車在北美地區共虧損41億美元。根據剛剛公布的北美汽車市場銷量統計顯示,11月份,通用汽車在美國本土銷量已跌至27萬4686輛,同比下滑11%,其中轎車和卡車分別下跌6%和16%,在北美的市場份額僅剩23.6%。
這已經是通用汽車這半年來連續第四個月的銷量下跌。
而此前不久,標準普爾更是將通用汽車的股票以及長期債券定位為“垃圾”級別。破產的消息也不絕于耳,自1980年代以來,通用汽車已經是第三次被公眾懷疑要破產。以至于有分析人士稱,通用汽車已經從 “美國英雄”變成了“美國病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11月21日,通用汽車正式宣布將在北美大舉裁員3萬人,并關閉5家制造廠,以實現節省成本70億美元的目標。“通用汽車公司必須阻止北美地區業務的下滑,以扭轉公司目前經營困難的局面。”瓦格納在宣布這一消息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不過,在美國汽車之都底特律,瓦格納似乎并不孤單。就在通用汽車宣布裁員之后,福特汽車公司也開始傳出裁員和關閉工廠的消息。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福特汽車11月份銷量下降18%,為連續第三個月減少。
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情況也不樂觀。盡管該公司此前連續19個月均較上年同期增長,但其11月份在美國市場的銷量還是下降了7%。
一時間,世界三大汽車巨頭處于一個令人恐慌的“大魔咒”之下。而這個夢魘源自10月8日,全球最大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德爾福向紐約破產法院提交的破產保護申請。當時的行業分析師和汽車生產商都預言,這起“美國汽車業歷史上最大的公司破產案”將催生汽車業的巨變,汽車之都底特律的寒冬期已經到來。
汽車格局的裂變
就在美國的汽車業處于寒冬的時候,日、韓汽車企業豐田、本田、現代等卻熱火朝天,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世界汽車產業格局正在發生裂變。
11月21日,瓦格納在新聞發布會上向媒體和投資人強調,北美地區的產能縮減并不意味著通用汽車要將世界第一的位置拱手讓給豐田汽車。從1931年通用汽車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制造商起,這個紀錄已保持了74年。
但豐田汽車公司的迅猛發展,正給通用汽車全球老大的地位帶來強有力的威脅。幾乎在通用和福特宣布裁員減產的同時,豐田宣布,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斯巴魯汽車制造廠啟動10萬輛汽車的年產能。
“豐田這么做有點‘趁人之危’,顯然它自己也意識到了,所以只是以10萬輛這樣的小額度增產。”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對本刊說,盡管10萬輛只是個小數目,但無疑為其與通用汽車爭奪全球汽車霸主地位添上了一顆重亙量級砝碼。
最近幾年,日韓汽車已在美國市場占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根據彭博社的數據,日韓汽車制造商目前在美國汽車市場的總市場占有率為39%,去年為35.8%,而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及克萊斯勒的總市占率,則從去年的56.7%下跌至53.3%。11月份,豐田銷量達169665部,增長5.6%,絕對數量已超過克萊斯勒,雄居美國市場第三,市場份額也已達到14.6%,離福特(15.9%)僅一步之遙。
據本刊向豐田總部了解,2006年,豐田還將全面啟動面向北美發達地區市場和新興國家市場的擴大生產。在占世界汽車銷售量1/3的北美,豐田將啟動美國德克薩斯州年產20萬輛車的新工廠。此外,去年夏天投產的低價格戰略車“IMV”也將在泰國、南非和南美地區大幅增產。
同樣來自日本的本田汽車,在美國市場的整體銷售也上漲了6%。馬自達今年在全球的形勢也相當喜人。據公司網站資料顯示,今年馬自達的贏利率有望達到3%~3.5%,凈利潤為550億日元,比去年的458億日元將增長102億日元。
隨著通用和福特的衰敗,日本汽車的崛起,無疑深深地刺痛了美國人的神經。美國的立法者一直在指責,日本有意使日元貶值以鼓勵出口。通用汽車董事長瓦格納和福特汽車董事長比爾·福特多年來也一直在抱怨日元疲軟。
美國的汽車巨頭們開始指望政府能為其解困。11月22日,比爾·福特向國會發出呼吁,要求制定優惠的稅收政策以推動省油汽車的發展。
“日本車商的擴張是在全球汽車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做出的,這將使全球汽車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日本車要改變世界汽車產業的格局,這種趨勢已難以阻擋。”賈新光對本刊說。
成本!成本!成本!
有分析認為,美國汽車巨頭銷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沉重的醫療保險成本和養老金負擔,以及汽油價格走高等因素”。
賈新光指出,改變汽車市場的標準總在變化中,在質量、技術、品牌、成本中,傳統的市場可能更重視前三者,而如今在世界汽車同質化的趨勢下,成本已經成為最大的利器,“誰能更好地控制成本,誰的發展就會更好。而美國更多的成本花在了公司員工的保險費用等方面,困擾通用汽車的正是這個。由于高成本,在美國的汽車價格根本無法降下來。”
與日歐汽車同行相比,美國汽車業有一個難解的“死穴”,那就是必須承擔公司員工及家屬、退休人員的全部健康、保險費用。此前,美國汽車三巨頭 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就一直陷于與UAW(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的勞資拉鋸戰中。北美汽車工人中絕大部分為UAW成員,因此不僅企業裁員受制于工會,還動輒受到罷工威脅。自1998年遭遇一場代價高昂的罷工后,瓦格納一直試圖避免與UAW發生沖突。
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通用汽車現有員工13萬,而退休員工卻有33萬之多,再加上家屬的數量,通用汽車公司需要為近100萬人提供醫療保險。2005年,通用汽車預計需要支付這方面的費用約56億美元。
但日本的企業在美國就沒有這樣的憂慮。賈新光向本刊介紹,豐田在美國的企業招工時,一般不要曾經在汽車業呆過的人,因為這些人通常都是UAW的會員。這樣就避免了高額的保險費用等成本。
因此,瓦格納強調,通用汽車最大的問題并非管理,而是結構性問題所致,比如不斷增加的醫療成本,這幾乎是個不治之癥。“我們已經找出了一堆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老實說,我們并不是沒有找出問題的癥結,而是在這方面進展不快,因為它們都是很復雜的難題。” 瓦格納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據通用汽車新聞發言人杜布羅斯基透露,此次裁員所節約的成本當中,有30億美元涉及通用汽車此前與UAW就醫療保健支出達成的協議,有15億美元與通用汽車制造業務的成本削減措施有關,另外包括10億美元的原材料成本和15億美元的其他成本。
不過,專業人士們反復強調,美國汽車業的問題不是僅僅靠減少勞動力成本就可以解決的,要想走出目前的危機,更需降低在零配件采購和新產品研發上的成本,并生產更多適應市場潮流的車型。“其實相比美國車,日系車的優勢在于市場定位清晰,車型多,從豪華車到經濟型轎車一應俱全,在高油價時代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賈新光說。
沃頓管理學教授約翰·邁克杜菲則對《華爾街日報》指出,缺乏吸引力的系列車型、沉重的醫療保險和養老金義務是推高了每一輛下線汽車的成本,但通用汽車要想生存和長期繁榮發展,并不只是幾款熱門車型就能解決問題,“公司的結構和文化需要徹底的變革。”
押寶于中國市場
中國汽車市場,現已成為世界汽車巨頭的大演兵場,因此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巨變必然會引起中國汽車市場的相應變化。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盡管在全球市場尤其是北美市場,這些美國的汽車巨頭們已經變得步履蹣跚,但在中國市場,他們卻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今年前10個月,上海通用一口氣推出了10余款新車型,銷量達到22萬輛,已超過大眾躍居全國第一,而且也遠遠超過了其競爭對手豐田。這或許是瓦格納今年圣誕節收到的唯一值得高興的禮物了。
押寶在中國市場上的通用能否取得成功,關乎其雄霸天下的大業。由于通用在中國市場的車型大多來自通用大宇,它的成本相對較低,因而能夠制定有競爭力的價格策略以贏得市場。
但是,即使在中國,通用汽車還是得與對手豐田進行格斗。雖然目前在中國市場上,豐田從總體上來說還不足以威脅通用,但豐田已經看準了中國市場。行事低調的豐田在無聲無息中,已經完成了在中國完整的戰略布局,并形成了豐富的產品譜系。
“日韓現在更看重歐美市場。接下來,又一輪的攻城掠地也許會在中國開始。”賈新光對本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