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8
網上開展影響汽車消費最關鍵因素的投票活動,結果顯示,在油價上漲、原材料價格上漲、地方政策、信貸政策改變等影響汽車消費的諸多因素中,高油價和鋼材料價格上漲排在眾因素的榜首。
有專家表示,中國已經步入高油價時代,今后油品價格將不會再有大幅度回落。與此同時,鋼材漲價對汽車成本的影響冷暖不均,整體分析,汽車企業賺取利潤,設法降低生產成本只能自己消化。
油耗成買車首選指標 SUV回歸理性
近年來,受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和國內需求旺盛因素的雙重影響我國成品油價格連連攀升,持續在高位徘徊的油價牽動著汽車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神經。首先表現在:油價上漲令車主進退兩難,據網上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近五成的車主表示,將會減少汽車的使用頻率。然而高油價的來臨,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汽車的潛在消費者,高油價令他們在車型選擇、購買時間和未來的使用上“三思而后行”,有近一半的潛在消費者表示將會推遲自己的購車計劃,1/3表示將會選擇小排量汽車,還有13%則表示放棄購車計劃。
與此同時,高油價也令汽車企業顯得格外緊張。汽車生產廠家紛紛舉辦各種“節油宣傳活動”給消費者吃定心丸,省油于是乎成了汽車廣告語中出鏡率和上報率最高的詞匯。然而現實情況中,消費者對今后油價的變化趨勢依然是看漲不看跌。據北京亞運村汽車市場的一位汽車銷售經理告訴記者,除了關心車價、配置外,買車的人問的最多的就是“油耗是多少?”各方調查數據顯示,“油耗”已經成為了消費者選車的首要指標。
不僅如此,油耗的問題也使消費者開始在車型選擇上頓生遲疑。許多消費者喜愛戶外運動,本來相中了一些吉普越野車,然而面對SUV等車型在油耗上的“不俗”表現不得不權衡再三。高油價直接沖擊SUV的軟肋,SUV也因此步入理性消費。油價飚升,無形中使人們必須冷靜下來正視SUV的油耗,畢竟對于普通家庭而言,后續的汽車使用、維護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雖說對油價飛漲,用油行業早有思想準備,但對以“喝油”為生的汽車業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本已遭遇“寒流”而萎靡的汽車銷售市場,面對這一調價無疑是多了一分打壓。人們持幣待購現象日益加重,油價上漲顯然使本就在猶豫的消費者顯得更加茫然。
原材料漲價汽車暴利神話破滅
能源掣肘、鋼價上漲,汽車生產廠家面臨兩難抉擇。汽車業是鋼材消費的主要行業之一,在整個汽車生產過程中,鋼板占到汽車的50%,各類鑄鐵件占到20-30%,加起來鋼材消耗要占到原材料的70%。眼下車用鋼材行情正值緊俏,車用鋼材價格一路攀升,從而導致汽車自身的“體重”增加。而另一方面,汽車業內持續的價格大戰烽煙未熄,價格競爭也趨于升級,愈演愈烈。一邊是因原材料漲價而導致整車成本攀升7%,一邊是汽車價格下降約10%,一漲一降,汽車制造業如走“鋼絲”,廠商定價空間被嚴重壓縮,隨之而來的是利潤降低,盲目定價無異于飲鴆止渴。
不過,記者從一汽解放有關部門獲悉,鋼鐵漲價對汽車成本的影響冷暖不均。鋼價上漲對轎車影響最小,對載貨車的影響最大。轎車和輕型載貨車的用鋼量(包括零部件等在內)大不一樣。轎車用的鋼大概在1噸左右,成本只有5000-6000元,大概占整車成本的5%左右。而輕型載貨車用鋼則在2-2.5噸,成本大概在1.5萬元,占整車成本的30%。重卡、客車用鋼量更大。
很明顯,對轎車企業來說,原材料漲價對整車成本的影響比較小,廠家依然有利可圖,而對于卡車和客車制造商來說情景并不看好。原因在于,鋼鐵價格趨漲,成本壓力首先作用于汽車零部件,再向整車傳遞。重卡、客車用鋼量相對最多,所受影響也更大;而輕卡由于利潤空間小,抗成本壓力小,生存日子也并不樂觀;轎車利潤空間最大,而用鋼量最小,雖然鋼價上揚對汽車企業來說并不是個好消息,原材料不斷漲價勢必加大企業成本壓力,同時也將影響汽車消費,但對一些轎車生產企業來說,面臨的壓力也不顯著。
天津一汽夏利公關部表示,面對鋼價上揚,轎車生產企業受到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中高檔轎車利潤較為豐厚,且鋼材成本比重較小,這類公司試圖將零部件的成本壓力盡可能向上游轉移,所受影響也相對較小。而低檔轎車和微車生產企業對于用鋼量來說,雖然鋼材成本較低,但低檔轎車利潤空間更小,零部件成本向上游轉移較難,因此所受影響較之增大。
面對雙重壓力汽車業何去何從﹖
造車成本在漲,汽車價格在降,這種反向運行的跡象目前并未停止。這是否說明汽車廠商的承受力很強?面對高油價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的現實壓力仍有回旋的余地呢?
種種跡象表明,國內的汽車生產企業似乎已經意識到了擺脫這種困境的“秘訣”。其實并非“秘訣”,業內專家一語道破,“堤內損失堤外補”。原材料漲價,要想降低成本“補”法無非有兩種:一種是汽車隨鋼材的漲價而漲價,把漲價所帶來的危機轉嫁給消費者;另一種是企業改善成本管理,挖掘企業內部潛力,降低生產成本來化解漲價危機。
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潛在消費者持幣觀望的態度依然不減,高油價的殘酷現實,顯然靠抬高車價是不可取的。那么只有一條道路可走——企業設法降低生產成本。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像奧拓、夏利這樣的汽車,價格已經接近合理價格水平和企業的成本底線了,一些售價10萬元左右的轎車價格也基本合理,在成本上升的壓力下,這些車基本上不會再有大的降價動作。因此受能源供應短缺、鋼價上漲的影響,一些無論從管理水平、成本控制和規模效應上,都不占優勢的規模較小的汽車生產企業,正面臨著一場成本上升和產品價格下降的真正考驗,而作為最終的檢驗因素還是落在這些廠家的產品質量上。
然而,換一個角度思考,能源緊張,油價上漲,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也是一把“雙刃劍”。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下游產品價格卻要繼續承受降價的壓力,這就要求企業本身去消化,必須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此是利。但肯定有企業消化不了,就只有減產或破產,此是弊。
在經過了“暴利時代”的汽車業,如今也迎來了發展途中的冷思考。汽車企業能否通過降低管理成本和其他采購成本來消化成本增量,以盡量避免向終端產品傳導,現在看來似乎還是個未知數。然而石油能源日益短缺,鋼鐵等原材料價格依然可能增長的現實卻如實擺在面前,中國的汽車業將怎樣走?讓我們拭目以待。